User talk:Yusunny/理想语语法
Template:Redirect Template:Dablink
漢語,又称中文、汉文,其他名稱有國文、國语、华文、华语、唐文、中國語,還有唐話、中國話等俗稱[1]。漢語属于汉藏语系分析语,有声调。汉语的文字系统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時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漢語包含書面語以及口語兩部分。古代書面汉语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一般指現代標準漢語。現代漢語方言眾多,某些方言的口語之間差異較大,而書面語相對統一。
定義
標準漢語
Template:主條目 一般意義上,“漢語”這個詞,多指現代標準漢語,以北京話为标准语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2]。在非表音情況下,僅指現代白話文的書面語,其他的方言白話文不能作為書面語。中小學中教授漢語的文字、語法、文學等的科目叫語文、中文、國文等,都是中國語文科之謂。大陆的語文課,以普通話授課;在香港和澳門以粵語授課而另設普通话課程,或者双语授課;而在台灣則以國語授課。大陆之“普通话”、台灣之“國語”、新马地区之“华语”,在某些漢字的取音上是有一定程度的差异的,而且口語讀音也出現不少分野,亦有一些汉字的读音在三者中根本不同。而漢語作為一個語種是普通話(国语)以及眾多方言的統稱,包括粵語、吳語、客家話等。
漢語是联合国规定的六种正式語言之一,亦為當今世界上作为母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語言。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湾和新加坡,漢語被定為官方語言。很多國家都開始將漢語列為第二外語,加入授課內容。
漢語方言
Template:主條目 关于汉语方言的地位,中外学者一直存在争议。因为按照语言学的一般观点,若两种话语间不能直接通话,则这两种话语可定义为两种不同的语言;若两者间有或大或小的差别,但可以直接通话,则两者可定义为同一种语言的两种不同方言。有很多西方語言學家据此將漢語視爲一個語族,稱為漢語族。而从文字、使用者、政治、文化的统一性的角度(即所谓大一统思想)来看,大部分中国学者认为汉语是门语言。因此在2007年的国际认证 ISO 639-3 国际语种代号的编制中,国际标准化组织直接把汉语分为13种语言,cdo – 闽东语,cjy – 晋语,cmn – 北方话,cpx – 莆仙语,czh – 徽语,czo – 闽中语,gan – 赣语,hak – 客家话,hsn – 湘语,mnp – 闽北语,nan – 闽南语,wuu – 吴语,yue – 粤语。
目前,大陆和台湾均以現代標準漢語為通用語言,但同时在广东、香港與澳門等地区以及不少海外華人多以粵語作為通用語,另外使用普通话、客家話、閩南話或其他家乡语言(漢语方言)的人会使用自已的母语作為社區交際通用語言。
文體
汉语作为以表意文字为文字系统的语言,文字高度的统一与规范,现代汉语有统一和规范的语法。但是汉字在表音上面並不直接而確切。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汉字的读音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导致方言发音差异较为显著。但是汉语书面语言规范,減少了因為方言差异造成的书面交流障碍。
白话文运动之前所使用的书面语叫做“文言”,是一种以上古汉语所使用的以“雅言”为基础的书面语。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雖然文言已经很少使用了,但是在中國大陸、港澳和台灣的中國語文教學中,文言文仍然佔有重要的地位。白话文运动之后所推动的书面汉语通常被称为“白话”,即以北方官話为基础的现代书面语。
文言文在古代的一些東亞、東南亞國家都是官方行文的標準,而現時東亞國家使用文言文亦可交流,但是這種傳統的語言因為使用者越來越少,而改為使用現代文體,即學習外語來交流。
历史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和至今通用语言时间最长的语言之一。汉语的历史演变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汉语的书写系统——汉字,非表音文字,不能如表音文字那样直接知道同一个字历史上的发音。幸运的是,在汉字(特别是形声字)、诗歌的韵律以及对外国人名的翻译中可以找到有效的信息。因為口語不斷地在演變,表音文字漸漸會隨著時間演變,這也是導致一個文明變成古文明的原因,因為後人非常可能無法明白前人所表達的意思。漢字因為是非表音文字,而且一直是用文言文而不用方言來寫文章,现代的中國人到現在都可以明白兩千年前孔子所寫的文章。此不可不謂拜文言所賜。
周代 前1000年–前200年 |
(古代标准音栏) | |||||||||||||||||
雅言 | 秦晋语 | 粤语 | 燕赵语 | 巴蜀语 | 齐语 | 楚语 | 吳语 | 閩语 | ||||||||||
秦晋语 | 粤语 | 燕赵语 | 巴蜀语 | 楚语 | 吴语 | 閩語 | ||||||||||||
秦汉时代 前200年–200年 |
雅言 | 秦晋语 | 粤语 | 燕赵语 | 巴蜀语 | 齐语 | 楚语 | 吴语 | 闽语 | |||||||||
魏晋时代 200年–600年 |
雅言 | 秦晋语 | 粤语 | 燕赵语 | 巴蜀语 | 灭绝 | 楚语 | 吴语 | 闽语 | |||||||||
隋唐时代 600年–900年 |
切韵(隋) | 中原话 | 赣语 | 粤语 | 灭绝 | 巴蜀语 | 灭绝 | 楚语 | 吴语 | 闽语 | ||||||||
唐韵(唐) | ||||||||||||||||||
两宋时代 900年–1276年 |
广韵(北宋) | 中原话 | 赣语 | 客家话 | 粤语 | 灭绝 | 巴蜀语 | 灭绝 | 湘语 | 吴语 | 闽语 | |||||||
平水韵(南宋) | ||||||||||||||||||
元代 1276年–1368年 |
中原音韵(元) | 北方话 | 赣语 | 客家话 | 粤语 | 灭绝 | 巴蜀语 | 灭绝 | 湘语 | 吴语 | 闽语 | |||||||
明清时代 1300年–1900年 |
洪武正韵(明) | 北方话 | 晋语 | 赣语 | 客家话 | 粤语 | 灭绝 | 灭绝 | 灭绝 | 湘语 | 越语 | 徽语 | 閩語 | |||||
京音(清) |
注:古代标准音栏——切韵、唐韵、广韵、平水韵、洪武正韵都是兼顾南北的,而中原音韵和京音都是北方话。故灰色表示兼顾南北,红色表示北方话。
上古汉语
相传黄帝时中原有“万国”,夏朝时还有三千国,周初分封八百诸侯,而“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礼记·王制》)。
上古汉语存在于周朝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世纪到前7世纪),文字记录有青铜器上的刻铭、《诗经》、历史书《书经》以及部分《易经》。
春秋初期,见于记载的诸侯国还有170多个。至战国时期,形成“七雄”,“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叙》)。
先秦诸子百家在著作中使用被称为“雅言”的共同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
秦统一天下之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规范了文字,以小篆作为正式官方文字。
重构上古汉语的工作开始于清朝的语言学家。西方的古汉语先锋是瑞典的语言学家高本汉,他主要研究汉字的形式和诗经的韵律。
中古汉语
这种汉语使用于隋朝、唐朝和宋朝(公元7世纪到10世纪),可以分为《切韵》(公元601年)涉及到的早期以及《广韵》(公元10世纪)所反映的晚期。高本汉把这个阶段称为“古代汉语”。
语言学家已能较自信地重构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这种证据来自几个方面:多样的现代方言、韵书以及对外语的翻译。
正如印欧语系的语言可以由现代印欧语言重构一样,中古汉语也可以由方言重建。另外,中国古代的文学家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来总结汉语的语音体系,这些资料仍然是现代语言学家工作的基础。最后,汉语的语音可以从对外国语言的翻译中了解到。
近代汉语
近代汉语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以早期白话文献为代表的汉语。 《水浒传》《西游记》等书所用语言即为近代汉语。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语。 1913年,读音统一会通过投票方式确定了“国音”标准,这种标准音习惯上称之为“老国音”。1923年,当时的国语统一筹备会成立了“国音字典增修委员会”,决定采用北京语音标准,称之为“新国音”。
使用現狀
世界上大約有五分之一人口以漢語為母語,主要集中在中國。同時在海外華人當中使用。但是要注意的是,漢語方言之間不一定能互通,不同方言的人之間一般人會使用漢語標準語(大陸稱為普通話,台湾稱為國語、东南亚称为华语)來通話。在其他許多地區,也有很多學習者。
系統
汉语声调
汉语所有方言基本均为声调语言,其声调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不断地分化组合。在学术界,通常以“平上去入”四声作为基本声调分类。在平上去入四类的基础上,加上阴,阳,上,下等形容词作为清浊的标记。例如“阴入”,“阳入”,意为“清入声”和“浊入声”。其他以此类推。
汉语声调的变化,是推断古汉语语音的一个重要语音学证据。现存各方言中的声调调类和调值,也是推断此方言保留继承了那一历史时期的古汉语语音的最重要的语音学证据。
古汉语的声调,现在学术界比较倾向于王力的“促舒四调”一说,舒声调有平声,上声,浊声调为长入,短入。
随后在两汉时期,去声大量从“浊上”这一声调中转化出来,被称为“浊上变去”。
在魏晋南北朝期间,汉语四声稳定为“平上去入”四声,但具体清浊调值则尚未研究清楚。此后,“平上去入”四声作为汉语的标准四声规范,一直沿用到宋元时期。
入声通常以-p,-t,-k,为辅音结尾。但在宋代,三种辅音结尾开始界限模糊,出现了混合入声。随后在元代,官话方言逐渐形成,入声在华北等地的官话方言中消亡,原本唸入聲的字,分到了別的音裡面,例如:雪、白等,有時造成詩歌裡平仄分辨錯誤的狀況。但是同时期的南方方言和一些官话方言在南方地区的次级方言,仍然保留了入声。
到了明清,入声消亡的情形在北方地区进一步加剧,并且“平声”逐渐出现了清浊之分,是为“阴平”和“阳平”。到了现代,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大陆地区“普通话”,台湾地区“国语”,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华语”。均没有入声。但是,这三种官方语言的声调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仍然为四声。但是,此“四声”并非中古汉语“四声”。
汉语各方言可从其声调的类别和入声的存在和消亡程度粗略的推断出其保留了哪一时期的古汉语音韵结构。
其中,闽语-p,-t,-k,和模糊入声都有,证明闽语历史上受到不同时期汉语音韵的多次重叠覆盖。粤语中只有-p,-t,-k,没有混合入声,但却保留有极少见的“长入”“短入”之分。可认为是较多的保留了上古并中古汉语音韵,更侧重于中古汉语。
客家话與赣语保留-p,-t,-k,吴语和湘语都只有混合入声。
“官话方言”绝大多数次级方言都没有入声,学术界基本认定“官话方言”形成于宋元之后。
汉语书面语
白话文运动之前所使用的书面语叫做“文言”,是一种以孔子时代所使用的以“雅言”为基础的书面语。白话文运动之后所推动的书面汉语通常被称为“白话”,即以北方官話为基础的现代书面语。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文言已经很少使用了。
语言的特点也不是纯粹用时间作标准就可以划分开的,比如宋元人的一些笔记小说,以及后来的一些白话小说,与现代汉语很相似,但同正式场合使用的文体不同。同样的,就在白话文运动以后,一些官方文书和文艺作品仍然采用文言文文体,另一些作品则介于两者之间。
汉字
漢字是漢語書寫的最基本單元,其使用最晚始於商代,歷經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諸般書體變化。秦始皇統一中國,李斯整理小篆,“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儘管漢語方言發音差異很大,但是書寫系統的統一減少了方言差異造成的交流障礙。汉字的书写也不尽相同,所以出现许多异体字,还有历朝历代规定一些避讳的汉字书写(改字,缺笔等),但一般不影响阅读。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漢字構造規律概括為“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項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轉注、假借則為用字規律,是“用字法”。
三千餘年來,漢字的書寫方式變化不大,使得後人得以閱讀古文而不生窒礙。但近代西方文明進入東亞之後,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各個國家紛紛掀起了學習西方的思潮,許多使用漢字國家即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漢字簡化,甚至還有完全拼音化的嘗試。日文假名的拉丁轉寫方案以及漢語多種拼音方案的出現都是基於這種思想。中國大陸將漢字筆劃參考異體字行書草書加以省簡,於1956年1月28日審訂通過《簡化字總表》,在大陸、馬來西亞及新加坡使用至今。台灣、香港和澳門則一直使用傳統漢字(亦稱正體中文)。
汉语语法
汉语是一种孤立语,不同于印欧语系的很多具有曲折变化的语言,汉语的词汇只有一种形式而没有诸如复数、词性、词格、时态等曲折变化。
汉语存在用于表达时间的副词(“昨天”、“以后”)以及一些表示不同动作状态的助词。助词也用来表达问句;现代标准汉语中问句的语序与陈述句的语序相同(主—谓—宾结构),只使用末尾的语气助词,例如在普通话中的“吗”,来表达疑问语气。名词的复数形式只在代词及多音节(指人)名词中出现。
因为没有曲折变化,汉语与欧洲语言,如罗曼语族语言相比,语法看似简单。然而,汉语语法中由词序、助词等所构成的句法复杂程度却又大大地超过了以拉丁语为例的曲折性语言。
例如,汉语中存在“体”用于表达不同的时间发生的动作及其状态(目前这种看法存在分歧)。如“了”或“过”常用于表示已经发生的动作,但二者存在差别:第一个是指「完成式」,表示完成某件事,例如“我做完了這項工作”(I have finished this task),另一个却意味着「過去式」表示曾經做過某件事,并不与目前相关,例如“我做過這項工作”(I have done this task before)。汉语还有一套复杂的系统用于区分方向、可能以及动作是否成功,例如“走”及“走上来”、“打”及“打碎”、“看”及“看不懂”、“找”及“找到”。最后,现代标准汉语的名词与数词连接时通常要求有量词。因此必须说“兩條麵包”(two loaves of bread)而不是“兩麵包”(*two breads)。其中的“條”是一个量词。在汉语中有大量的量词,而且在现代标准汉语中每一个量词都对应一定的名词使用。
此外,漢語文言文中的助詞運用十分的多且複雜。例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孔子)」其中的「乎」便是無意義的語尾助詞,「大去之其不遠矣」的「矣」亦是。
过去认为汉语方言间的语法区别不大,通过近二十年的工作,这个结论受到了挑战Template:Fact。在使用白话文之后,如果依照“普通话”,“国语”和华语所规定的以“北方白话文为语法规范”而书写,各地方言语法也是高度统一的。但是如果严格按照各地方言自身的“白话文”(即口语)来书写的话,将导致相互难以沟通。
目前,将本地方言白话文(口语),而非北方方言白话文作为普遍书写习惯的地区有广东,香港和澳门。粤语白话文在香港和澳门有半官方的书写地位。香港和澳门的普遍正式学校教育,都会教授学生写作标准的汉语文章,合乎现代汉语。要求学生写作文章,不论中国内地、台湾人都能读能明。「口语入文」会被视为书写语误,学生写作表达能力偏低的表现。政府官方文件必以标准现代汉语行文,商界、民間的公文往來亦以现代汉语为主。报章正文(如头版、本地、国际、财经等)大多以现代汉语行文,其他副刊内文,如娱乐、体育等则常以粤语口语入文,可见现代汉语与「口语入文」仍有主次之分。部分香港居民和澳门居民在非正式书写时,会使用粤语白话文,相当多媒体也会使用粤语白话文。
汉语的地域分支
方言与语言
汉语口语在不同地方的分歧是相当大的。从大的范围上说,如北京话、上海话、广州话等完全不能互通,假如將以上三種語言的口語直接記錄成文字,非本地人則根本無法理解;从小的范围上说,汉语(尤其在中国大陆南方)“十里不同音”,浙江、福建甚至出现一个县有十数种不同口音的现象。即使在官話内部,亦因为地域不同而存在口音差异。这种“十里不同音”现象和官话内部的口音差异现象仅仅只表现在口音差异和极个别的语法差异上,口音虽不同但仍然在“同一语言”范畴里面,不至于像北京话、上海话、广州话那样差异已经在语音、语法、词汇各方面都大到语言区分级别。
漢語的書寫文字主要使用漢字,某些汉语分支使用其他书写系统,例如东干语使用西里尔字母的拼音文字,闽南语和客家话各自有使用拉丁字母的白话字。現代漢語白話文是基於標準官話(國語或普通話)的語音和語法的書面語言。由於官話是漢語內部的優勢分支,非官話漢語使用者也長期接受現代漢語白話文教育,能夠使用標準的現代漢語白話文,儘管與他們的母語在語音、詞彙和語法上都不吻合。這種文-言脫離的現象在現代漢語白話文興起之前人民使用文言文時的文-言脫離現象類似。
独立语言与方言的区别划定,除考虑语音上的通话度外,语音上的源流、语法、词汇、书写系统,以及东西方对“由文致语”或“由语致文”的认识差异,甚至涉及使用者的认同感、政治因素。因此,关于汉语是单语还是多语合集的问题,基于语言学特征的不同侧重点,目前中國大陸多數汉语使用者还是认为汉语为单一语言,不同地域的汉语分支是汉语的不同方言。
中国历史上并非没有语言、方言之争。中国部份学者几千年来一直将吴语、闽语、粤语等称作汉语的方言,而另一部份学者则把它们定性为语言。有人引用西汉扬雄所著的《方言》一书以声称粤语为方言,但由於西汉时“言”只能表示“口语”,而非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因此不足为信。近代以后,西方语言学传入中国。而在西方语言学里,互相之间不能通话的应该被定性为不同是语言(langues)而非不同方言(dialectes))。由於不同汉语言说话者(至少在口语上)通常不能互相通话,於是引起关于吴语、闽语、粤语等是方言还是语言的争论。一些学者为了表明汉语的特殊情况,创造了regionalect或topolect等词,来对译不同汉语言(或曰“汉语的方言”)。(詳見中英對譯)。
总体而言:
- 在语言学者中,中国大陆的学者较多地使用“方言”一词指称相互有差别的汉语[3],而大陆以外的学者,部分人认为汉语内部只存在方言,部分人则认为汉语内部可分解成多种独立的语言;
- 在操汉语的非语言学人士中,多数人由于受到汉语词汇、汉字以及中国大陆官方对主流学术观点宣传的影响,都用“方言”来指称相互有差别的汉语。部分人排除民族、文化、政治上的干扰,从纯粹语言学角度研究,主張將漢語視為一個包含一組親屬語言的語族。這種觀點也得到中國國内部分學者的支持[4]。
在一些语言学的中文出版物中,確實存在“汉语语族”或“漢語族”的说法。不过这种说法仅见于诸如介绍汉藏语系的总概中,并没有专门的论文来讨论。事实上,尽管语言学界对汉藏语系的构成有争论,但都同意将汉语定为汉藏语系之下的相当于“语族”的地位。雖然這種分類意見得到一部分語言學家的贊同,但在具體細分上仍然存在尖銳的對立觀點。一種觀點認爲,汉语和汉语语族只是形式上的差别,汉语族只含一个语支即汉语支,汉语支下只含一个语言即汉语;另一種觀點認爲,漢語族下包含若干個語支,各語支下包含若干語種,各語種包含若干方言。
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在其著作《中国音韵学研究》中将朝鲜语、日本语、越南语等其他语言称作汉语的“域外方言”。这是作者在汉语研究的特殊条件下为贯彻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而采用的比拟性质的简便说法,并不意味着作者当真认为这几种语言也属于汉语。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使用或接触过这些语言的人也不会把这些语言当作汉语的方言,尽管这些语言当中存在大量汉语借词。
汉语的分支
汉语所包含的语言种类问题,在语言学界颇有争议。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汉语只包括汉语一种语言;另一種認為汉语包括闽语、粤语、客语、吴语、赣语、湘语等语言。中国国内的学者多数支持前者,而中国以外尤其西方多数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支持后者。支持后一种观点的人认为汉语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而是一簇相互关联的有親屬關係的不同语言。支持前一种观点的人则将闽语、粤语、客语、吴语、赣语、湘语等列为汉语方言,例如趙元任認為標準語(普通話)是方言,闽语、粤语等也是方言[5]。然而實際上,習慣上所稱的「漢語方言」相互之間或與標準漢語之間無法互通,語言距離往往比歐洲同一語系之下的各種語言之間還要遠。例如一個只會西班牙語的人可能可以使用西班牙語和另一位只會葡萄牙語的人勉強達成溝通,但一個只會粵語的人和一位只會赣语的人對談時,是完全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的。需要注意的是,西方學者之分析的普遍基準為拼音文字,故該觀點之於漢語(以及類似漢語的意音文字)的適用性尚可商榷。
中國國内語言學家根據漢語分支的不同特點,把漢語劃分為傳統的七大方言。在這七大方言內部,仍存在不同的次方言區。有時這些次方言區內的使用者也不能相互理解。在不同的方言區的人的語言意識也有一定的區別。例如,一個使用厦门话的厦门人可能會感到與操海南话的海口人有很多共同點,雖然他們可能在相互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地理上的方言分歧也是很明顯的。在華北官話、西北官話或者西南方話地區,相隔幾百公里的人一般可以相互口頭交流,但某些地区语音和词汇的变化也是很大的;然而在中国南方的许多地区,尤其是山区,較小地理範圍内可能存在相互口語交流困難的方言。Template:Fact
官話
官话,或称官话方言、北方話等:指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區、湖北大部、四川、重庆、雲南、貴州、湖南北部、江西沿江地區、安徽、江蘇大部所使用的母語方言。官話大致分為華北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江淮官話,华北官话分布在北方东部,以北京話為代表,西北官話分佈在北方西部,以西安話為代表,西南官話分佈在南方西部,以成都話為代表,江淮官話分佈在南方東部,以扬州話為江淮話的代表。上古时期的中原雅音在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后,分化成為中古汉语语音。而现代“官话方言”,主要形成于宋元时期。官话在形成之后,在南北方分别发展,由分化成了南方官話和北方官話,為以後中國各代的官方語言,北方官話至今是現代標準漢語的基礎(中國大陸稱為普通話,臺灣稱為國語)。使用這一方言的人占中國人口的70%。
需要指出的是,“官话方言”,过去曾经称为“北方方言”,并不局限于中国北方。相反,中国西南地区和江淮地区的南方方言也属于官话方言。
官话的明顯特點包括:失落了全部中古入聲,中古漢語中的“-p,-t,-k,-m,-n,-ng”韻尾現在只剩下“-n,-ng”,但出現了大量兒化韻“-r”韻尾。原本連接“i,ü”韻母的“g,k,h”聲母已被顎音化成“j,q,x”聲母。官话話在失去清濁對立的過程中,沒有經過劇烈的聲調分化,但出現了中古平上去入以外的輕聲。因此,官话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應産生的複合詞。上述現象在其他方言中比較少見。
吳語
Template:主條目 吴语,或称吴方言:在中国江蘇南部、安徽南部、上海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使用。典型的吳語以苏州话為代表。其中安徽西南部受贛語影响,浙江南部保留了较多古代百越话特征,以至不能和作为典型吴语的太湖片吴语通话。使用人數大約為總人口的8.4%。這種方言的對清濁輔音的區分是一個很明顯的特點。但吴语保留了中古汉语的模糊入声。
客家話
客家话,或称客语:在中國南方的客家人和絕大多數畲族人中廣泛使用,包括廣東東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廣西東南部等地,以梅縣話為代表;此外在臺灣也有相當的操客家話的族群。 雖然是一種南方方言,但客家話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響中形成的。客家話因而保留了一些中古中原話的特點。使用客家話的人口大約占總人口的5%。客家方言的特点是平声,上声不分阴阳,但入声,去声分阴阳。
閩語
Template:主條目 闽语,或称闽方言:在福建、海南、廣東東部、菲律賓、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还有其他海外的一些華人中使用。由於閩語的內部分歧比較大,通常分為閩南方言(以廈門話為代表)、閩北話(以建瓯话为代表)、閩東話(以福州話為代表)、莆仙方言和閩中方言。閩語是所有方言中,唯一不完全與中古漢語韻書存在直接對應的方言,其中以閩南語最具影响。但是,根据现有的语音学研究,闽语的音系相当接近上古汉语的音系。
閩南語(狭义的,即閩台片闽南话)共有“-m,-n,-ng,-p,-t,-k,-ʔ”(貌似問号的國際音標是緊喉音。)在入聲 [-p/-t/-k] 消失之前,先發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變成 ʔ。山西方言仍保有這種弱化入聲)”七種輔音韻尾。閩南語是漢語中聲調较複雜的方言之一,泉州音有8個聲調(不含轻声),漳州音、厦门音、同安音、台湾音通常有七個声调(不含轻声調、高聲調)。同時,閩南語也是保留中古漢語最完整的方言之一。泉州音和漳州音是其它支系的母语,閩(南)台片的閩南语内部较为一致。广义的闽南方言还包括海南话、潮州话、浙南闽语等,使用閩南語的人口大約為總數的4.2%。
粵語
Template:主條目 粵语:以廣州話為標準,在廣東、香港、澳門、广西的東部和海外華人中使用,中國的一些少數民族如京族、部份壯族也使用粵語。粵語是漢語眾多分支中聲調最複雜的一種。標準粵語有九個声调,某些方言如勾漏方言、桂南平話方言具有十个声调。粵語完整保留了中古漢語的 -p、-t、-k、-m、-n、-ng 六種輔音韻尾。粤语没有混合入声,可以认为粤语中保留的古汉语成分要早于吴语,但晚于闽语,大約對應隋唐時期的中古漢語。絕大部份漢字都有對應的粵語發音。粵語的口語和社會上普遍使用的現代漢語白話文在詞彙、語法上差別非常大,存在嚴重的文、言脫離現象。粵語有一套自己的書面的白話文表示方式,參見粵語白話文。粵语內部具有多種方言,詳細請參看粵語方言。使用粵语的漢族人口大約為漢族人口總數的5%。海外華人特別是美洲、澳洲華人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粵語區移民,普遍使用粵語。
湘语
湘语,或称湘方言:在湖南使用。按是否保留浊声母分类,可分为老湘和新湘兩類,其中浊声母已全部清化的新湘語相对接近西南官话。分别以長沙話(新)及雙峰話(老)為代表,使用者約占總人口的5%。历史上湖南湖北两省受到北方文化的强烈影响,故湘语内部差异比较大。并且有多个时期古汉语语音特征之重叠。
赣语
赣语,或称赣方言:以南昌話為代表,主要用於江西大部、湖南東南部。使用人數約為2.4%。赣方言在音-{系}-上与客家方言十分接近,因此学术界有将赣客方言统一归类的提议。
其他方言
下面的幾種方言是否構成獨立的大方言區,現在尚有爭議:
- 晋语:在山西绝大部分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使用,以太原话为代表,有入声韵—— [-ʔ](這貌似問号的國際音標是緊喉音。在入聲 [-p/-t/-k] 消失之前,先發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變成 [-ʔ])。其白读系统与官话截然不同。以前(及现在的不少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官话。
- 平话: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傳統上將桂南平话归于粤语,近年來有人主張將桂北平话当成孤立的土语存在。
- 徽語:在安徽南部及赣浙苏部分毗邻地区使用。以前(及现在的部分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吳語。
东干语
东干语为汉语中原官话和兰银官话在中国境外的特殊变体。融合了俄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和突厥语等语言的部分词汇。
影响
对其它语言的影响
漢語也曾对其周边的国家的語言文字产生过重要影响,如日語、朝鲜語、越南語中都保留有大量的漢語借词以及漢語书写体系。在新词汇的产生过程中,亦对少数民族语言产生影响。如手机、信号等词被维吾尔语、苗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借用。
受其他語言的影響
在古代,随着佛教的传入,梵文对汉语书面语的语法和词汇产生较大影响,并推动了口语应用文体的发展;后来在民族融合的进程中,蒙古语、滿語等相继与汉语接触,出现了不少词语借用;近代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和製漢語、俄語、英語詞彙大量傳入,語法也日漸受到英語等歐洲語言影響,形成了所谓歐化中文现象,这既部分适应了当代语言使用的需要,同时历来也招致民间和学术界不少尖锐的批评。目前汉语仍不断受到全球各种语言的复杂影响。汉语一脉相承,汉字汉化了所有的入侵,超方言的汉字统一了中国,拼音字则不然。[6]
参见
註解
參考資料
參考字典、词典
英文資料
- Hannas, William. C. 1997. Asia's Orthographic Dilemm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ISBN 0-8248-1892-X (paperback); ISBN 0-8248-1842-3 (hardcover)
- DeFrancis, John. 1990. The Chinese Language: Fact and Fantas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ISBN 0-8248-1068-6
外部链接
- Cantonese Help Sheets 粤语教程
- Chinese Characters Dictionary 支持日语、韩语、粤语等。
- Online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汉语远程学院教学网(中国国家汉办、华东师大合办)
an:Idioma chinés ar:لغة صينية arz:لغه صينى az:Çin dili bat-smg:Kėnu kalba bcl:Intsik be:Кітайская мова be-x-old:Кітайская мова bg:Китайски език bn:চীনা ভাষা bo:རྒྱ་སྐད། br:Yezhoù sinaek bs:Kineski jezik ca:Xinès ceb:Inintsik crh:Çin tili cs:Čínština cv:Китай чĕлхи cy:Tsieinëeg da:Kinesisk (sproggruppe) de:Chinesische Sprachen dv:ސީނީ el:Κινεζική γλώσσα en:Chinese language eo:Ĉina lingvaro es:Idioma chino et:Hiina keel eu:Txinera fa:زبان چینی fi:Kiinan kieli fr:Langues chinoises ga:An tSínis gan:漢語 gl:Lingua chinesa gv:Çhengaghyn Sheenagh hak:Hon-ngî haw:‘Ōlelo Pākē he:שפות סיניות hi:चीनी भाषा hif:Chinese bhasa hr:Kineski jezik hsb:Chinšćina hu:Kínai nyelv id:Bahasa Tionghoa ilo:Pagsasao nga Intsik io:Chiniana linguo is:Kínverska it:Lingua cinese ja:中国語 jbo:jugbau jv:Basa Cina ka:ჩინური ენა kl:Kineserisut (oqaatsit) km:ភាសាចិន kn:ಚೀನಿ ಭಾಷೆ ko:중국어 kw:Chinek la:Lingua Sinica li:Chinees lij:Lengua cineise lo:ພາສາຈີນ lt:Kinų kalba lv:Ķīniešu valoda mk:Кинески јазик ml:ചൈനീസ് ഭാഷ mn:Хятад хэл mr:चीनी भाषा ms:Bahasa Cina nah:Chinatlahtōlli nl:Chinese talen nn:Kinesisk språk no:Kinesisk oc:Lengas siniticas pl:Język chiński pt:Língua chinesa qu:Chinu simi ro:Limba chineză ru:Китайский язык sah:Кытай тыла sh:Kineski jezik simple:Chinese language sk:Čínština sl:Kitajščina sq:Gjuha kineze sr:Кинески језик st:Se-china sv:Kinesiska sw:Kichina ta:சீன மொழி th:ภาษาจีน tk:Hytaý dili tl:Wikang Tsino tr:Çince ty:Reo Tinitō ug:خەنزۇ تىلى uk:Китайська мова vi:Tiếng Trung Quốc wa:Chinwès (lingaedje) war:Tsino (yinaknan) wuu:汉语 xal:Китдн келн yi:כינעזיש yo:Èdè Ṣáínà za:Vahgun zh-classical:漢語 zh-min-nan:Hàn-gí zh-yue:中文 zu:IsiShayina
- ↑ 傳統華人社會習慣稱之為「漢語」,中國以外尚有各種稱呼,本文一律以漢族慣稱「漢語」來表示。國際環境時,也會常用中文。其他稱呼僅限特定人群使用,請參見相關條目。
- ↑ 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一九五六年二月二十日)
- ↑ 使用「方言」一詞,是中國大陸語言學界的慣例(事實上,大陸研究漢語內部差異的學科就叫「漢語方言學」),並不代表此詞的使用者一定贊同「方言論」。
- ↑ 参见李敬忠《语言演变论》,广州出版社,1994。ISBN 7-80592-204-7
- ↑ 語言學家趙元任在1980年曾說:「在學術上講,標準語也是方言,普通所謂的方言也是方言,標準語也是方言的一種」。
- ↑ 语言定理。1786年威廉·琼斯爵士于提出,某些语言有着词汇、语法、构词法和语音使用上的相似性,因此它们必定是来自一个共同的祖语。现在流行的学术观念认为,…中国人也由非洲经中东印度越南经海上二三万年前到达,一二万年前已经遍布大陆,并越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所以印度语言数量比中国的丰富,中国南方语言数量比北方的丰富。…这可以解释汉藏语系同源,汉语方言同源。语言进化论用树状图来理解、定位各语言的关系。 隔离下,语言进化论又告诉我们,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成为分隔的词形就会越来越彼此趋异,从而在词汇中出现新词。如果从未发生过语言替换,则趋异就是语言变化的主要原因,而语言地图就会呈现出语言小单元的镶嵌图的形式。这种镶嵌形式在澳大利亚北部的士著语言中很显著(Colin Renfrew《世界的语言多样性》)。…这可以解释中国南方山区方言的格局,也可解释华夏文明初期,中华大地方国部落有如群星灿烂。 交流下,会产生所谓语言联盟,即同一地区或毗邻地区通行的数种没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由于长期接触,互相影响而获得语法、语音等方面的许多相似或共同特征。甚至音位和形态系统的相互渗透并无界限可言。如不同语系的数种巴尔干国家的语言,由于拜占庭文化在这个地区显示出的较强凝聚力和各语言间的相互影响、渗透,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接触中,不仅表现在词汇平面上,也表现在音位和形态、句法平面上,获得了被世人称为 "巴尔干语言特点" 的许多共同特征。…这可以解释汉字汉文化同质化了中国语言,同类化了日韩越语言。即使假定一些方言原本不是汉语也会汉化,如一种观念认为,客家话是选择了汉字才成为汉语的。 语言替换,例如,奥塔戈大学的 C.F.W.Higham提出,(1)农业扩展带来语言替换的原因,…汉藏语系诸语言的扩展看来最初也是同黄河流域的粟和其它谷类植物的驯化有关,只是在更晚的时候才同稻的驯化有关。(2)在高度等级化的社会中,入侵的少数民族控制了权力杠杆并且以贵族自居,它赋予了它的语言以显赫的威望,以致诱导本地人宁愿采用征服者的语言而不愿使用其母语。在华南,…汉语仅仅在历史时期由于秦帝国的军事扩展才开始使用。阿尔泰语言,特别是突厥诸语言,是在更晚的时候由骑在马背上的游牧部族的精英统治带到遥远的地方的(Colin Renfrew《世界的语言多样性》)。…这可以解释今天多数中国人都觉得北京话好听,其实汉唐却是西京话、宋代是东京话、明代是南京话,因为它们相差很远,所以并非存在“好听”,只是“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