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alk:Yusunny/理想汉语方言

From FrathWiki
Jump to navigationJump to search

Template:主條目消歧義

現代標準漢語,是通行于中国大陆香港澳門台灣海外華人的共通語文,为現代漢語共通的交际口語書面語,並作為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是國際人士學習漢語言的主要參照。

現代標準漢語基於現代北方漢語的語法和北京話語音,並作為官方、教學、媒體等標準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官方语言,是新加坡共和国四種官方語言之一,是東南亞及其他海外華人群体广泛採用的共同交际语言。其称呼与定义因地而异,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話”,台湾稱为“國語”,东南亚稱为“華語”,但現代標準漢語并不等同于北京话

因地域的不同,普通話國語华语在語音與詞彙上存在细微差別,尽管可理解为受到地方方言的影响,然而在正式的書寫語法上相對統一。而在世界各地都出現了很多現代標準漢語的變體,如國語在台灣演變成台灣國語(融合台灣腔的中國北方話);新馬地區則有新馬華語(受閩粵及馬來語影響的北方話);而中國大陸則有更多變體,如四川普通話南寧普通話港式普通話等等。對比起北京話、台灣國語、新馬華語,尚可互通。四川普通話、南寧普通話、廣式普通話之間是直接用本地方言硬套北方話語音,所以一般只在當地使用,幾乎難以在外地互相溝通。

名稱

事實上,很多講方言的人對國語、普通話、華語的定義都不是很清晰一致。許多人經常將國語、普通話,甚至北京話視為同義詞交互使用。另外,又會認為華語等於中文或某種漢語。以下是官方定義:

國語

台湾,現代標準漢語的正式称谓是國語,國民黨戒嚴時期,台灣各族溝通也由日語變化成國語(與日治時期推行日本語言的政策,限制對原本語言的使用,推動所謂「國語家庭」(國語の家)如出一轍),教育部門則多稱中華民國國語文。由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規範與推廣。國立編譯館主編、正中書局出版的部編大專用書《國語》內所解釋,國語分廣義和狹義來說,茲改述如後:「對外國語來說,則國內各民族的一切語言和文字,可統稱為廣義的國語;在本國,對方言來說,則指國家選定以北京地方的現代音系為標準音的標準國語,為狹義的國語,對內用以通行各地,對外作為國家語言的代表。」[1]而台灣地區使用的國語有較為規範的國語與帶有台灣話腔的台灣國語。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治理中國大陸地區,香港、澳門在國語運動之時亦分別被英國、葡萄牙所統治(後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国大陆人民目前所講的现代标准汉语的和國語並不完全一致。中國大陸在中華民國時期也稱之為國語。

普通話

在中國大陸,1955年之後現代標準漢語的正式稱謂是普通話,意为“普遍共通、普遍通用”之全國共通語言。[2]按照1956年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全國(不包含香港澳門)推廣。而香港及大陸民間有時也將「國語」一詞作為大陸普通話的別稱。在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根據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中央政府无法在当地強制推廣普通話,但兩地政府以及民間機構均在回歸後通過不同方式推行普通話[4][5]。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宣稱對台灣的主權,其人民代表大會亦有台灣的席位,但是由於台灣地區(包含台澎金馬等)事實上由中華民國所控制,故而未於台灣地區推廣普通話。事實上,中華民國在台灣已經推行國語運動,其本質及實效與推廣普通話無異。兩岸隔絕的期間衹有福建沿海與金門兩地的普通話及厦门话口音因台灣的電視台節目播送而相對接近。

華語

新加坡馬來西亞,現代標準漢語的正式称谓是華語,以現代漢語和北京官話為基礎。新馬華人普遍使用的汉語,明显受到福建及粤语的影响,并混合了相當多的英語及马来语語音,因此較中國大陸台灣有較多外来語,與香港语文港式粤语)相似。這種稱謂容易引起歧義,一般華人的概念認為漢語標準語和所有漢語方言都屬於華語。惟於國際場合,華語之稱較普通話、國語顯得中立。

發展歷史

Main article: 标准汉语发展史

不同于历史上一直以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为标准的阿拉伯语,同英语等世界上其它语言一样,标准汉语也一直在发展演变。

古代标准汉语

上古汉语 周代
前1000年前200年
尔雅,引申为雅言
秦汉时代
前200年200年
雅言,也称正音通语
魏晋时代
200年600年
雅言,也称正音通语
中古汉语 隋唐时代
600年900年
切韵(隋)
唐韵(唐)
两宋时代
900年1276年
广韵(北宋)
平水韵(南宋)
近代汉语
元代
1276年1368年
中原音韵(元)
明清时代
1300年1900年
洪武正韵(明)
京音(清)
注:标准音 切韵、唐韵、广韵、平水韵、洪武正韵都是兼顾南北的,而中原音韵和京音都是北方话。故灰色表示兼顾南北,红色表示北方话。

现代标准汉语 1949年以前

现代汉语标准语继承于始於北宋、定命於的“官话”体系。

1909年政府設立了“國語編審委員會”,将当时通用的官话正式命名为“国语”。这是汉语首次得到官方命名。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次年2月在北平召開了“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了史稱“老國音”的國音系统,確定了以“京音爲主,兼顧南北”的國音,具有入聲。同期並制定了注音字母第一式

1919年9月編輯出版了《中華民國國音字典》。

1920年,由於《國音字典》語音標準與北平語音標準産生的矛盾,爆發了“京國之爭”。同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英文科主任張士一發表《國語統一問題》,認為注音字母連同國音都要做根本的改造,不認同國音,主張以北平音為國音標準。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江蘇全省師範附屬小學聯合會相繼做出了定北平語音爲標準音的決議,最後由“增修國音字典委員會”將國音確立了“以北平讀法為標準音”,即“新国音”,並開始在全國學校推廣。

1919年4月21日,北洋政府成立“國語統一籌備會”。

1928年國民政府改為“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

1932年5月,中華民國教育部正式公佈並出版《國音常用字彙》,爲確立國語的標準提供了範本,為現代漢語標準第一個系統——國語系統。

1932年之後的國語廣播,都採取了以《國音常用字彙》為標準的形式,各地的國語標準一致化。

1949年以后的国语系统、普通话系统、华语系统,均源于这个时期的国语系统。

现代标准汉语 1949年以后

1949年之后,臺灣和中国大陆的汉语标准(分别为国语系统和普通话系统)沿不同的轨迹发展。此外,在东南亚等华人地区,有源于国语系统的华语系统。

中華民國於1945年戒严结束,一直以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的新国音作为國語標準。之后的语音,常带有台湾方言口音,而出现所谓的台湾国语。

中華人民共和國于1955年[6]开始,用普通话来称呼汉语标准语。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机构的解释,“普通”二字的涵義是“普遍”和“共通”,不称为“國語”是對少數民族語言的尊重。普通话仍以北京音为基础,与(老派)国语相比,在单字的发音上几乎相同,但在听感(涉及到语调等)、词汇上又有不同。自1950年代起,各时期普通话的特点亦有所变化,兩者已有一定的区别。

东南亚华人社区裡,华语是汉语的意思,但实际上,华语往往特指汉语标准语,而不指东南亚华人最常见的母语(几种汉语南方方言)。东南亚华语的标准语大致继承了老派国语-普通话的体系,但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发音、词汇甚至语法往往带受母语方言和非汉语(主要是英语)的影响,与國語、普通話有一定的差别。

地位

Template:主條目 現代標準漢語分别是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語言,在新加坡共和国是四種官方語言之一,也是联合国六種官方語言之一。

海外華人的現代標準漢語發音帶口音的相當普遍,Template:来源请求。以往官話以外的漢語方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视为不上台面的俗話,視方言為现代化發展的阻碍。

中華民國

國民黨戒嚴時期,國語以外的其他方言,閩語、客語、阿美族語、排灣族語、泰雅族語、布農族語、魯凱族語、卑南族語、鄒族語、賽夏族語、達悟族語...等受到媒體廣播限制。書籍、廣播、電視皆以國語為主,並且逐年刪減方言節目。 國民政府時期曾在台灣强-{制}-推廣國語、限制母語的政策(即「國語運動」),但現已廢除。過去官方的限制母語政策,在各地小學實行的結果是把族群仇恨的種子植入許多小學生心中[7]、因此被視為國民黨政府的錯誤政策。爾後李登輝總統乃至於後來的民進黨政府的政策是推廣 母語原住民語閩南語客家語已經成為多數政治人物必須學習的語言。

雖然台灣自年民主化後推廣母語(本土化政策),但國語仍是主要官方用語、不同族群間的交際語甚至年輕族群的主要語言,其普及率遠高於普通話在中國大陸的普及率。由於大衆媒體的強勢作用,包括新聞台、親子台、新知、娛樂、綜藝、卡通等類型節目及電視廣告仍以國語為主,原、客、閩南三大鄉土語言的生存受到威脅。

原、客、閩南三大鄉土語言(教育部官方稱呼:台灣原住民語言,台灣客家語,台灣閩南語)中,連廣泛使用的台灣閩南語都有一定危機:多數台灣人聽得懂、也有一定數量的年輕人及兒童是以此為母語或雙母語—國語及台灣閩南語雙母語;但是許多台灣人(尤其是年輕人)的閩南話能力已經大幅下降。父母及祖父母這一代之間對話用閩南話,但只要與子女等晚輩交談就大幅使用國語的現象也很普及,許多家庭在未來將成為純國語家庭。台灣客家語的傳承出現相當危機(許多客家年輕人聽不懂客家話);台灣原住民語言有滅絕危機。另外,台灣的識字率雖然接近100%,但精通原、客、閩南三大鄉土語言的比例僅有一、兩成。近年來本土化政策的推行,在小學增加了鄉土語言教學。而除了偶像劇以及有配音的外來戲劇(如韓劇港劇等)仍以國語發音以外,晚上八點檔的連續劇有不少是以閩南語發音的,而客家電視台亦推出了客語戲劇、節目,原住民電視台亦同,初期以年長者為對象,爾後則推廣至年輕族群。而台灣的新聞台雖然有母語新聞,但是曾被批評以母語播報時,以國語為文法;另外臺灣的族群分布地區漸趨模糊,各級學校大多使用國語授課,多數學校教師也無法有充分的時間以原、客、閩南等語言授課。由此可以知道母語的傳承有一定的危機。

中華人民共和國

嚴格來說,普通話并不是北京話(北方話)。在中國大陆,“推广普通话”被作为重要的政策之一,甚至写入了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方言的使用则受到了限制。近年来,这种限制有所放开,各个地方电视台方言类节目层出不穷,不少城市有方言类新闻节目和电视剧,但多以娱乐类为主,例如重庆台的《雾都夜话》、《生活麻辣烫》;上海台的情景喜剧《啼笑往事》;苏州台的苏州话新闻《山海经》;南通台的《总而言之》;广东电视台的《外来媳妇本地郎》;吉林台的《紅男綠女》;湖南经视的《一家老小向前冲》;江西台的《松柏巷里萬家人》等。教育部也推行“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的运动,致使在某些省的某些学校出现了禁止学生讲方言的情况。有观点认为:在某些地区,一边倒的「推普政策」致使九十年代生的小孩子无法流畅地使用方言,方言和地方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强-{制}-推普遭到了网络舆论的批评。一部分人認為方言地區出现一定数量的以普通话作为第一语言的青年并不会使方言文化灭绝。

比较客观的观点则认为,「推廣普通話」有利于不同地区的中国人交流,也便于外国人与不同地区中国人交流。但方言承载着大量的口头文学遗产,例如苏州评弹[8]河南豫剧[9]等曲艺或戏曲都诞生于方言基础。消灭方言将导致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临灭绝。并且方言是乡情的纽带。人为割断这种纽带,可能会加速地方性传统文化的破坏。

在改革开放以前,习惯说普通话的人很少,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使用当地方言进行交流。隨著推普蔓延至全國,以及近年来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作用,这种现象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截止2009年全国约有六成左右的人会说普通话,方言流行空间受到一定的挤压,发达地区的普通话普及程度较高,但日常生活中本地人间多以方言交流。[10]而普通话甚至變成異鄉人後代的主要語言。更有人指「普通話教學」即是「母語教學」,此番言論更激發方言保護者的網絡討論。关于“是否应该推普”、“推普同时是否要限制方言使用”、“推普是否必然造成方言萎缩”等命题,在中国大陆民间一直有争论。

在许多特定场所,如大型机构、地级以上政府部门、高等院校,規定普通话是唯一的正式语言,一般不在這些場所中使用除北京話外的其他方言。但是局部的村鎮由於本地人佔多數,官方仍以當地方言作一般交流。 各地的本地人在公共场合与外地人交流多使用普通话,当地人之间交流一般使用方言,然而对于9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一代人来说普通话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北方使用中原官话晋语的部分地区的许多城市和南方个别城市,已经出现一些当地年年轻人不会说当地方言,只会说普通话的情况;在其它地区,城市年轻人的母语也受到了普通话的影响,方言表达能力相对上一代有不同程度的减弱,即使讲方言也会偶尔夹杂普通话。

在北京,人们很难听到纯正的普通话,基本上都是儿化音的“京腔”。 在中国大陆沿海经济发达的广州、上海等城市,普通话普及度高,但日常生活中本地人多以方言交流。[11]珠三角,普通话不敌方言,显示出相对弱势。[10]Template:來源請求,單純地使用本地粵語客家語在深圳市區沟通上可能会有困难。

普通话在乡村的普及度较城市低,但逐年提高。乡村方言保留着比较多的古汉语词汇,某些方言词汇无法用普通话准确表达,而普通话历来在村民心中属于场面上的“官话”,有时说普通话会被嘲笑是“拿腔拿调”。[10]

東南亞

新加坡,華語是四種官方語言之一,新加坡華籍人士多來自閩、粵,政府推行的華語並非來自家鄉的福建話广东话,官方所指的華語是普通話,且電視上禁止使用方言。新加坡李光耀政府則有鼓勵華人民眾使用華語溝通的「說華語運動」。

东南亚華人主要以閩南語、粤语、客家話、潮州話、海南話等南方汉语为母语。近年来,华語(普通話)在这些地区升温,逐渐成为社交和商业通用语之一。

而华语虽然在马来西亚并非官方语言,但大部分华人都会讲华语。这是因为该国华社热心兴办华校:国民型华小和独立中学都以华语为教学媒介语,而北马的国民型中学也规定华语为必修科。当地华人带有浓厚方言腔、低音价的华语口音称为联邦腔

港澳

港澳地區以粵語為官方語言,政府、學校雖有鼓勵學習普通話,但沒有廣泛化的趨勢。但自回歸中國後,兩地的年青人對普通話的學習熱情在學校強制開設普通話科之下開始輕微提升。一些帶有左派背景的中學更使用普通話教學。普通話語言水平也較殖民地時期高,不過大部份人仍只能說出一些廣式普通話。

語音系統

以下將以普通话为例,介绍汉语标准语的语音系统。

对汉语而言,单音节(单字)发音可分为声母、介音、韵母、韵尾、声调五个要素;超音节(词句)发音还存在连续变调等要素。对普通话而言,介音、韵母、韵尾则被合成称为“韵母”。

单音节发音

普通话的声韵母系统基本沿袭了北京话系统,台灣國語比較少強調卷舌音,但台灣國語發音時,仍保留捲舌音(或稱為翹舌音),並非全然捨棄不發。普通话的声调亦大体继承北京话的系统,即阴平55,阳平35,上214,去51,以及轻声;台灣國語的上则为21。

声母

声母列表:

声母
双唇音 唇齿音 舌尖前音 舌尖中音 舌尖后音 舌面前音 舌根音 零声母/特殊声母
b [p]
p []
m [m]
f [f] z [ts]
c [tsʰ]
s [s]
d [t]
t []
n [n]
l [l]
zh []
ch [tʂʰ]
sh [ʂ]
r [ʐ]
j []
q [tɕʰ]
x [ɕ]
ɡ [k]
k []
h [x]
y [j]
w [w]

韵母

韵母列表:

韵母
单韵母 前响复韵母 后响复韵母 中响复韵母 前鼻韵母 后鼻韵母
ɑ [ɑ]
o [ǫ]
e [ɤ]
ê [ɛ]
i [i]
u [u]
ü [y]
er [əɻ/ɐɻ]
-i(si,zi ci) [ɿ]
-i(zhi chi shi ri) [ʅ]
ɑi []
ei []
ɑo [ɑʊ]
ou []
[]
ie []
[]
uo []
üe []
iɑo [iɑʊ]
i(o)u [iəʊ]
uɑi [uaɪ]
u(e)i [ueɪ]
ɑn [an]
en [ən]
in [in]
ün [yn]
iɑn [iɛn]
uɑn [uan]
üɑn [yɛn]
u(e)n [uən]
ɑnɡ [ɑŋ]
enɡ [ɤŋ]
inɡ [/iəŋ]
onɡ [ʊŋ]
iɑnɡ [iɑŋ]
uɑnɡ [uɑŋ]
uenɡ [uɤŋ]
ionɡ [/iʊŋ]

单字声调

File:Pinyin Tone Chart.png
普通话四声音值

在普通话裡,只有平声有阴阳分立,没有入声,因此除轻声外共有四个声调:

  • 阴平(标为“-”,声调值55)
  • 阳平(标为“ˊ”,声调值35)
  • 上声(“上”读作shǎng,标为“ˇ”,声调值214)
  • 去声(标为“ˋ”,,声调值51)

此外还有轻声(标为“·”或不标),在超音节词句中使用。轻声是否该称为声调,学术界有一定的争议。

Template:Audio

国语等的音调与普通话相同,单字音调值则有些许区别(上声为21)。

中古汉语的入声,在普通话裡被划入各种声调裡。这点与绝大多数汉语方言不同。

超音节发音

現代標準漢語在读词句时,字的发音会有一定的变化,例如变调轻声儿化

变调

現代標準漢語发音时,字和字连起来发生字调与单字音调不同的现象,叫做变调。变调一般出现在下列情况:

上声的变调
    1. 当两个上声字连读时,第一个字的声调值变为35,即等于阳平的调值。变调调值是214-35。
      例如“老鼠”,两字音调都是上声,但发音为阳平、半上声,和“牢鼠”的读法相近但不相同。
    2. 当三个上声字连续时,则比较复杂,要分析具体情况。
      • 当词语首二字是双音节,而第三字是单音节时,首二字都读阳平声。如“保管好”,发音是阳平、阳平、上声。
      • 当词语首字是单音节,而尾二字是双音节时,首字变成21,第二字读阳平声。如“总保管”发音是半上声、阳平、上声。
    3. 如果上声字后面接着非上声字,亦即阴平、阳平、去声和轻声前,且该上声字不处于句末、不处于被强调状态时,常读作半上声。
“一”和“不”的变调
    1. 在去声音节之前,“一”读阳平声,如“一定”。
    2. 在非去声音节之前,“一”读去声,如“一天”、“一年”、“一起”。
    3. 在词语之间,“一”读轻声。但表示序数时或其他情况下,“一”都读原本的阴平声。
    4. “不”只有在去声音节前才变调为阳平声。在词语之间,“不”读轻声。

轻声

現代標準漢語发音时,某些字音失去了其原有的声调,而变得轻而短促的现象,叫做轻声

中國大陸

根据中国大陆普通话标准,简单而言,轻声一般出现在下列情况:

  • 现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如“的、得”),动态助词(如“了、着),语气词(如“吗、呢”)等虚词,一般读轻声。
  • 普通话中名词和代词的后缀,如“子、头、上、们”,读作轻声。
  • 现代汉语中某些双音词的末字读作轻声,分以下几种情况:
    1. 有些词语必须读为轻声,如“多么”、“学生”、“喜欢”,其中也包括大多数叠音词(如“哥哥”、“星星”)和连绵词(如“萝卜”、“模糊”)。
    2. 有些词语可以读为轻声也可以不读,但二者词义或词性不同,如“大意”、“地道”、“便当”。
    3. 有些词语可以读为轻声也可以不读,且二者词义并无区别,如“因为”、“起来”、“机器”。
台灣

根据中華民國教育部标准,轻声出现的情况要比中国大陆标准略少。在上述情形中,轻声可读可不读且意义无差异时,台湾国语标准一般不作轻声处理。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大陆南方人、台湾人和東南亞華人在使用現代標準漢語时,受其方言影响,使用轻声的频率要比上述标准低得多,不少人甚至几乎不使用轻声。但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影响交流,因此也可将其视为廣義上的現代標準漢語。

儿化音

普通话发音时发音时,“儿”作为后缀不独立成音节,而是和前一音节合在一起,成为前一音节韵母的卷舌韵尾的现象,叫做儿化

中国大陆
  • Template:Fact
    1. 书面语可儿化可不儿化,但口语必须儿化,如“这儿”、“小孩儿”、“好玩儿”。
    2. 书面语一般不儿化,但口语一般儿化,且儿化与不儿化词义或词性不同,如“头儿”、“盖儿”、“宝贝儿”。
    3. 书面语一般不儿化,但口语一般儿化,且儿化与不儿化词义并无区别,如“上班儿”、“口味儿”、“菜单儿”。
由于儿化音具有浓厚的北方口语色彩,在新闻播报和其他正式或严肃的语言环境中不宜多用。
需要指出的是,与中国大陆北方人大多频繁使用儿化音不同,中国大陆南方人多数在使用普通话时,受其方言影响,使用儿化音的频率要比上述标准低得多,不少人甚至几乎不使用儿化音。但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影响交流,因此也可将其视为宽泛意义上的普通话。
台灣

根据中華民國教育部标准,儿化出现的情况要比中国大陆标准少得多,除“这儿”等少量词语外,台湾国语标准一般不作儿化音处理。

拼读系统与拼音化

Template:RCL2 汉语标准有许多套拼读系统。著名的有注音符号威妥玛拼法汉语拼音注音二式通用拼音等。除注音符号外,其余拼读系统均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文字形式。目前汉语拼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普通话的法定拼音。中华民国(台湾)的國語則普遍使用注音符号,政府法定的拼读系统仍具争议中,英譯則多用威妥玛拼法。西方出版的圖書以往使用威妥玛拼法,但是從198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出版物採用漢語拼音,到2000年以後,幾乎所有的學術書籍都已改為漢語拼音。

历史

自从西方人东来中国,并尝试学官话,自然需要创制用来记录汉字读音之拼音系统。多年来,曾经有不少拼音系统推出。19世纪时,最先出现的就是威妥玛拼音,根据其发明者命名。

1906年,标准邮政式拼音推出,同样是不太规则的系统,也多数用于地名。

以上两种系统现在仍被使用,但渐渐被汉语拼音取代,现在多数只是出现在旧课本或历史书等。

20世纪时,有些中国语言学专家提出数个转写系统,而其中一个更是全新拼音系统:注音符号,到现在为止,最成功的转写系统是汉语拼音,亦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1958年推出的方案。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现在也部分採用汉语拼音。台湾自2009年开始,中文译音也全面采用汉语拼音。

在20世纪初至1980年代,一直有人不少人,也曾包括中國大陸官方,认为汉语应该走抛弃汉字的拉丁拼音化道路。由于汉语拉丁化运动采取的是汉语标准语的语音系统,因此汉语标准语的拼读系统得到了运动支持者的重视,其中以汉语拼音为甚。但拉丁化方案最后被放弃,基于汉语包含非常多同音词。而且,汉字也与古代文学和文化息息相关,令拉丁化运动推行甚为困难。

80年代之后,随着汉字的计算机输入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汉语拉丁化运动已逐渐平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亦不再采取这种论调,民间亦同时销声匿迹。

耶鲁拼音不太受欢迎,也比较过时,却更能代表官话的音位。

语法

Main article: 汉语语法

現代標準漢語是完全基於北方漢語的語法,句式使用「主謂賓」的結構,經常使用「的、地、得」,以及甚少語氣助詞。

現代標準漢語雖然摒棄了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在中國大陸的官方文件都完全遵從這種方式。但在其他許多華人社會的現代文章中,經常會用到曾經歷幾個朝代全國各省通用文言文中的通用字、詞或成語以令句子更為簡潔文雅,如之(的)、其(他)、甚(很)等等。

地方差異

北京話大陸普通话台灣國語中華民國國語新馬華語等在语音、词汇等方面有少許差異。要注意的是北京话并不属于一种标准语,因为它是未经整理和标准化的北京城区方言。以上的几种标准语都是以北京话这种方言为基础来进行标准化的产物。

标准口音

国语、普通话、华语三大系统内部还存在“标准口音”(无口音)和“非标准口音”(带口音)的区别。从这个角度上说,汉语标准语构成了汉语的一種大类“方言”。即使是標準,三地也有區別,如「消息」一詞。大陸「息」讀輕聲,台灣讀「洗」,新馬讀「西」。

国语的情况与之相似:老派国语、新派國語都是被视为标准的;华语的情况则有些不同。學習普通話及口音的有无與出身地域與教育程度有相當關係。

标准口音和非标准口音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以普通话为例:

  1. 最严格定义的“标准口音”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发音。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大陆绝大多数汉语使用者,包括许多播音员,其普通话都是带有口音的。但事实上,许多人普通话的发音方式和口音用词上偶尔违反了“中国国家语言文字标准”。
  2. 明显受方言或其它语言影响的普通话,一般都会视为带有口音。例如,声调系统与普通话声调系统差异过大,或有过多的字发音不準。但台灣地區的取音不同與中國大陸,如垃圾,臺灣國語讀「勒色」,普通話讀「拉機」。
  3. 受方言或其它语言一定程度影响,但完全不影响交流的普通话,是否被视为带有口音,则因人而异。例如,一定程度“京味”、“东北味”普通话。

詞彙差別

Main article: 眷村黑話

臺海兩岸在某些習慣用語上,經過長時間的隔絕,也有某些程度的差異。這些差異中,有些是因為臺灣調國語保留了1949年以前在大陸所 使用的一些語彙,而這些語彙在中國大陸則由於種種因素而不再使用,或者是比較少使用。比如說,「長」(相等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村长”,在中华民国,-{里}-和村為相同等級的行政區域,而中國大陸沒有這種行政區域。以下括号内均为中国大陆替代用词)、「郵差」(邮递员)、「車夫」(只會對非機動的陸上運載工具的駕駛員才稱車夫,已成為舊時代語彙,現在使用或含貶義)、「傭人」、「次長」(中華民國文官體制,當中政務次長約略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副部長)、「級任教師」(班主任)、「學藝股長」(学习委员)等,這些詞語都是1949年以前的常用詞,也繼續在臺灣調的國語中使用。但是,中國大陸則是使用反映新社會關係的一些詞語來替代它們。 「先生」、「小姐」、「太太」、「老闆」、「男士」、「女士」等1949年以前的常用稱謂詞語,中國大陸在1979年改革開放以前,一般也不常使用[12][13]

台灣國語與普通話的詞匯相比,台灣國語的詞匯除了融入部分日語、閩南或客家詞語外,還有一個特點是保留較多的古語詞。台灣國語詞匯另一個特點是,保留一些1949年前使用的詞語繼續指稱某一群體的人。由於,國民政府遷臺後,在各地成立許多眷村,各省或幫派間詞彙亦有少部份成為臺灣國語的詞源,例如條子(警察)、馬子(女性,女友)。台灣亦出現很多國字頭的詞語,如國文國小國中國字國立等,其「國」字可能代表:國民、民國、國家、中華民國。

同樣地,中國大陸的名稱多有「人民」字樣,如人民路人民警察人民醫院人民公社(已廢除)、人民公園等。

推廣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延伸閱讀

中文

  • 黄伯荣、廖序东 (2002). 《现代汉语(上、下册)》. ISBN 7-04-010638-8. 

英文

  • Branner, David Prager, ed (2006). The Chinese Rime Tables: Linguistic Philosophy and Historical-Comparative Phonology. Studies in the Theory and History of Linguistic Science, Series IV: Current Issues in Linguistic Theory; 271.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ISBN 90-272-4785-4. 
  • Chao, Y.R., (1968).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Chen, Ping (1999).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nd sociolinguis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645727. 
  • Hsia, T. (1956). China's Language Reforms. New Haven: Far Eastern Publications, Yale University. 
  • Ladefoged, Peter; & Maddieson, Ian. (1996). The sound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ISBN 0-631-19814-8. 
  • Template:Cite journal
  • Lehmann, W.P., ed (1975). Language & Linguistic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 Lin, Y. (1972). Lin Yutang's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Modern Usag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Lackner, Michael (Hrsg.): (2001). New Terms for new Ideas: western knowledge and lexical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Leiden: Brill. ISBN 90-04-12046-7. 
  • Li, Charles N. and Sandra A. Thompson (2003). 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 0-520-06610-3. 
  • Norman, Jerry: Chines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ISBN 0-521-29653-6
  • Milsky, C., "New Developments in Language Reform", The China Quarterly, No.53, (January-March 1973), pp.98-133.
  • Norman, J., Chines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88.
  • Ramsey, R.S.(1987). The Languages of China.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BN 0-691-01468-X
  • San Duanmu (2000) The Phonology of Standard Chinese ISBN 0-19-824120-8
  • Seybolt, P.J. & Chiang, G.K. (eds.), Language Reform in China: Documents and Commentary, M.E. Sharpe, (White Plains), 1979.
  • Simon, W., A Beginners'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National Language (Gwoyeu): Fourth Revised Edition, Lund Humphries, (London), 1975.

德文

  • Karlgren, Bernhard: Schrift und Sprache der Chinesen. 2. Auflage. Springer 2001, ISBN 3-540-42138-6 (Anm.: Karlgrens Ansichten sind heute größtenteils widerlegt worden)
  • Kneussel, Gregor: Grammatik des modernen Chinesisch. Verlag für fremdsprachige Literatur, Beijing 2005, ISBN 7-119-04262-9

注释

  1. 國立編譯館, ed. 部編大專用書《國語》. 正中書局. ISBN 9570903406. http://www.ccbc.com.tw/book_detail.php?search_col=book&kw=%E5%9C%8B%E8%AA%9E&page2=1&page=1&one_page=9&book_sn=1075&series_code=D&type_code=DA&news_sn=&act=. 
  2. Template:Cite web
  3. Template:Cite web
  4. Template:Cite web
  5. Template:Cite web
  6. 1955年中国科学院召开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会上把汉民族的共同语成为普通话,主张全国推广。
  7. /kuan0416/3/1281895814/20051231154803/ 臺灣的霸權國語與悲情方言(管仁健/著)
  8. Template:Cite web
  9. Template:Cite web
  10. 10.0 10.1 10.2 Template:Cite journal Cite error: Invalid <ref> tag; name "瞭望新闻周刊" defined multiple times with different content
  11. Template:Cite news根据上海市教委语言文字管理处公布的“国家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显示,上海有70%的市民在必要场合有能力使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即使是在沪郊农村,也有58%的人能用普通话与他人沟通。但是上海市民在家中、工作单位等场合,经常讲方言的比例却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2. 關於臺灣海峽兩岸在某些用詞上的差異,可以參考一個外國人在兩岸各居住過一段時間以後所寫的一篇有趣散文,見看中國報導(2003)。
  13. 看中國報導,2003年,老外侃中國:臺灣與大陸的異同 [online]。np:看中國。11月5日 [引用於2005年1月13日]。全球資訊網網址:[1]

Template:汉语

Template:Link FA

ar:مندرين معيار bg:Стандартен мандарин ca:Mandarí cdo:Guók-ngṳ̄ cs:Mandarínština de:Hochchinesisch en:Standard Mandarin eo:Norma ĉina lingvo es:Mandarín estándar fa:ماندارین معیار fi:Mandariinikiina fr:Mandarin standard fy:Standertmandarynsk gv:Mandarin Chadjinit he:מנדרינית תקנית hr:Mandarinski kineski id:Putonghua is:Putonghua ja:普通話 ko:표준 중국어 ku:Zimanê çînî ms:Bahasa Mandarin Baku nl:Standaardmandarijn oc:Mandarin estandard pl:Standardowy język mandaryński pt:Mandarim padrão ru:Путунхуа simple:Standard Chinese (language) sr:Стандардни мандарински језик stq:Hoochchinesisk sv:Standardkinesiska tr:Standart Çince vi:Tiếng Phổ thông Template:Mergefrom Template:Dablink Template:Life in the PRC 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指在中国范围内各个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的总称。

官方语言文字

中国历史上的官方语言一直是汉语白话文运动以前,中国使用文言文作为书写体系,而白话文运动以后,则推行白话文书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表明目前中国大陆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规范汉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人民法院应当用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审理和发布法律文书。”,表明目前中国大陆的官方语言文字包括普通话、规范汉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香港的法定語文是中文(實際是繁體中文)和英文,相應的口語是廣東話英语普通話澳门的官方语言除普通话外,还有粤语葡萄牙语台湾的實際官方語言是國語現代標準漢語),官方文字是正體字繁體字)相應的口語是台語(閩南語)客語(客家話)及台灣原住民語言。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所使用的文字是簡體中文、其他地方如加拿大、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地區的華人社區繁簡並用。而國際漢語教學絕大多數使用簡化字。此外,中国各地还使用不同的汉语方言进行交流。

中国各民族语言文字

由于长期受到汉语的影响,中国的少数民族现在大部分都能使用汉语进行交流。除个别民族以外,绝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而且由于长期的交流合作,对于语言的影响很大。有的民族同其他民族一起使用同一种语言。

中国各民族语言从语言系属分类上来说,分别属于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南亚语系以及南岛语系(关于南岛语系存在争议)。另外朝鲜语的归属存在争议。

有十个民族从来没有自己的文字,在中国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他们发明了新的语音字母

列表

Main article: 中国语言列表

Template:Mergeto

汉藏语系、苗瑶语系、壮侗语系

Main article: 汉藏语系

漢語族

(主詞條:汉语方言汉语方言列表漢語族

藏缅语族

Main article: 藏缅语族
缅语支
彝语支
藏语群
羌语支
嘉绒语支
其他

苗瑶语系

Main article: 苗瑶语系

壮侗语系

Main article: 侗台语系
台语支
侗水语支
仡央语支
其他

南亚语系

南島語系

阿尔泰语系

蒙古语族

突厥语族

满-通古斯语族

其它

印欧语系

混合语

Main article: 混合语

已经消亡的语言

參考书目

  • 孫宏開,“中國空白語言的調查研究——附錄:中國各少數民族使用語言情況”於中國語言學的新拓展:慶祝王士元教授六十五歲華誕,石鋒等編,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出版,1999年。
  • 鄭張尚芳,“白語是漢白語族的一支獨立語言”於中國語言學的新拓展:慶祝王士元教授六十五歲華誕,石鋒等編,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出版,1999年。

参看

外部链接

Template:中國語言

da:Sprog i Kina en:Languages of China